從印度對華TDI反傾銷 回顧TDI發(fā)展歷程
■近幾年,中國儼然成了反傾銷的主角,國際上對華出口TDI反傾銷之風愈演愈烈。先是2015年4月7日日本政府初步決定,對中國生產的甲苯二異氰酸酯(TDI)征收5年傾銷稅,理由是這些產品以不當低價在日本銷售,損害了日企的利益。后是3月28日,印度經初步調查后發(fā)布公告稱,決定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韓國以及日本的TDI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對中國TDI產品征收的反傾銷稅率為260美元/噸,韓國為170-400美元/噸(韓華170美元/噸,巴斯夫310美元/噸,其他廠家400美元/噸),日本為140美元/噸。
在印度對中國反傾銷稅落實后,印度市場這塊香餑餑與中國插肩而過……
印度對中國TDI反傾銷對市場影響分析
話說印度可謂是2016年中國第二大出口地,印度雖有自己的TDI裝置,但是由于品質不高,加上去年裝置故障開工率較低,因此本土TDI產量約4.5-5萬噸,而印度TDI消費量達8-9萬噸,因此韓國、日本及中國是其主要進口來源國。據金聯創(chuàng)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出口印度TDI量約1.12萬噸,占總出口量8.27%。
經歷了2016年暴漲行情,TDI市場行情走勢無外乎有兩大因素,一是國內供需、二是國際供需。在印度對華TDI亮出“紅牌”后,截止2017年海關數據(1-4月)中國對印度出口量約2519噸,較2016年(1-4月)出口印度量4119噸,同比出口印度量約降63.52%,對中國TDI市場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
TDI從無到有
甲苯二異氰酸脂(TDI)在我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產品,在我國沒有能力生產時,TDI只能依靠進口。2003年之前,我國國內TDI產能嚴重不足,產量達不到需求的10%。一方面由于國內TDI行業(yè)尚處于起步階段;另外一方面,國產開工率極低,在質量差異和成本壓力下,國產TDI廠家處于虧損經營狀態(tài)。也正是2003年開始我國就對原產于日本、韓國、美國的進口TDI進行反傾銷制裁的政策,反傾銷稅率實施以后,國外企業(yè)成本增加,進口量大幅減少。拜耳、利安德、陶氏和羅地亞部分裝置紛紛關閉,并轉向集中化生產,巴斯夫和拜耳更相繼轉向在國內(上海)投資建廠。
TDI產業(yè)高速發(fā)展
隨著我國TDI產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到2011年我國的TDI產量已經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2012年開始更是從之前求大于供的賣方市場逐漸轉變成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TDI國內競爭逐年加劇,價格競爭尤為突顯,因此較長一段時間國內TDI價格處于相對低位,與國外資源相比有一定的價格優(yōu)勢。而且隨著多年的努力,國內各廠的生產技術、產品質量明顯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強,于是TDI進口量近年大幅度減少,而出口量則呈現逐年增多的態(tài)勢。正是因為這一情況的轉變,隨著出口的增多,對他國產品威脅的增大,近兩年來我國TDI已經從“反傾銷”走向了“被反傾銷”。
TDI從“反傾銷”到“被反傾銷”
2013年12月,日本三井化學株式會社向財務省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日本政府2014年12月針對中國產甲苯二異氰酸酯采取了到2015年4月24日為止征收4個月臨時性傾銷稅的措施。2015年4月7日日本政府初步決定,對中國生產的甲苯二異氰酸酯征收5年傾銷稅,理由是這些產品以不當低價在日本銷售,損害了日企的利益。我國2013年TDI資源出口到日本的數量為11532噸,2014年則大幅減少到2867噸,環(huán)比減少達75.14%。2014年出口至日本的TDI總量大幅減少,與日本對中國TDI產品反傾銷調查和征收反傾銷稅有明顯的關系,目前日本政府明確的決定出臺后,后續(xù)我國TDI資源前往日本的難度將進一步增大。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我國TDI被反傾銷源自—產能過剩。自2002年以來我國TDI產能一直處于快速直線增長的趨勢,平均每兩年新增一套TDI裝置。伴隨上海科思創(chuàng)及福建東南電化TDI投產后,國內TDI產業(yè)由供小于求轉變成供大于求。金聯創(chuàng)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止2017目前國內總設計產能約為84萬噸,產能利用率方面,由于部分工廠給出的設計產能往往低于實際產能20%左右,加上年度工廠檢修率,國內實際產量大約在78萬噸左右,產量驚人。加上日后(煙臺萬華、新疆巨力及福建TDI擴增項目)國內TDI仍在陸續(xù)投產,未來3-5年TDI市場國內供需矛盾等問題將更加嚴峻。從我國目前的TDI生產趨勢來看,國內供大于求的狀況不會轉變,競爭只會進一步加劇,所以后續(xù)對資源出口的需求越發(fā)明顯,大力開拓海外市場是必然趨勢,因此未來我國TDI將會面臨更多的國外反傾銷調查,國內廠家應早做應對準備。